孔夫子旧书网 - 市面上研讨道德经的书,最流行的大概是《论语别裁》
作者 |丁廿三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好书推荐# 昨天说到市面上研讨道德经的书常见的几种路数,其实在研讨其他经典的书也是如此,比如研讨论语的。现在最流行的大概是《论语别裁》,虽然南怀瑾已经过世,他的弟子们还在捧着他给的饭碗吃饭。
我也买过南怀瑾在大陆出版的第一版著作,包括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圆觉经略说等等,后来搬家,都送人了,只留下圆觉经略说。因为读的书多了,想得多了,发现书里很多地方不能自圆其说,觉得不过如此。他是个聪明人,懂得又多,书里说得左右逢源,让人赞叹,可是一旦陷入赞叹,而不自己思考,就只有越陷越深。
比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传统的解释是孝道,谨慎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祖。而南怀瑾不以为然,他把终理解为终了结果,把远理解为“远因”,还用佛教的“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来解释。想要求得最好的结果,应该从最初的动因着手。当然论语别裁里絮絮叨叨的内容丰富,靠的就是南怀瑾的聪明,和他丰富的知识。我推荐的这本书也提到这一段,作者反驳南怀瑾的解说,发问:这样做了,如何就能导向民德归厚?其间有什么必然性?作者的解释却是选择了维护传统的解释,不同的是认为“首先应该是对为政者的要求”。

我比较赞同这个作者敢于质疑南怀瑾的挑战精神,我也觉得南怀瑾这里的解释不能问答作者的质疑,但是同时我也不接受这个作者的分析。这个作者的观点固然能够满足他的发问,但是除非整个论语都只对为政者提要求,否则单为这一段而设观点的做法是没有说服力的。
南怀瑾的解说是建立在远因的善恶和终果的利弊的因果关系上。除非有人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先决条件,否则很可能一个道德卑鄙的然而高智商、看得较一般人更远更狡诈的人,获利更多(至少比那些傻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眼前获利更多),这种慎终追远的解说鼓励智慧,鼓励欺骗,这种情况多了,怎么会民德归厚呢?南怀瑾的解说有悖于论语把“仁”作为最高价值的伦理体系。
我的解释是“慎终”和“追远”是并列结构,鼓励人们追求追问、谨慎对待,最终最远的目标。什么是最终最远的?所谓盖棺定论,这一生的意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追悼会上,回顾亡者的一生。一个人如果不为眼前的利益得失、眼前的享乐而活,而是为一生的意义而活,他就会选择有道德的生活。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思考,民德归厚矣。
我推荐这本书,挑战别人的误读,也挑战作者的再次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