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电影 - 什么怪片,导演花了14年,一半狂喷一半吹它成人神作
惋惜,最近《姜子牙》好像没能满足很多动画迷的期待。
可Sir也想问一句了:
你为什么,只在影院找期待呢?
有人说《姜》,“故作深刻,可惜故事幼稚。”
而今天Sir要推荐的,可能是它反面——
立意是真深刻,而故事也一点不幼稚,相反还很“成人”。
有点黄,但黄得很艺术。

有点重口,但重口得很艺术。
每个动画人物都“丑”爆了,但好像也很艺术。

来,高雅如你的动画迷。
看一看“可能是今年最有逼格的动画片”。
杀掉它,然后离开这个小镇
Kill It and Leave This Town

片名于悬疑惊悚中,居然有几分诗意。
小众冷门?
是,但也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大众焦点”。
豆瓣看完的同学,口碑两极。
有骂形式大于内容的,有夸年度最佳的。
更多人说,不明觉厉。


导演是谁呢?
看照片,第一印象绝壁是艺术家。
名字也难记……马里乌什·维尔琴斯基。

不知道没关系,Sir给你列标签——
《纽约时报》称他,最杰出的波兰动画师。
也是波兰的今 敏,国宝级艺术家,什么画家、导演、演员、设计师、音乐家.......他都当过。
这么厉害的人你懂的。
作品往往不多,但出一部,神一部。
因为每部,他都要花很长时间仔细打磨。
在动画片3D特效满天飞的现在。
《杀掉它》这部二维动画,居然花了他整整14年。
耗时耗神,心血大作。
但是!
没Sir的解说啊,估计很多人真心看不懂(只能看个黄暴,唏嘘一下逼格)。
好,下面就来破解。
01
故事,怪出天际
一开场,长达一分多钟的黑屏。
没字幕,没声响。
直到出现“吱吱”声,才出现一点火光。

电灯亮了,一张怪异的丑脸。

你反应过来了……wo kao!
什么年代了,还是纯?线?稿?
就这,还画14年?
类似的潦草画风,全片太多。
比如把人画成木乃伊那么皱。

比如把眼神,画成神经病那么直愣愣。

比如把一个浴室,画成鬼片那么瘆。

但Sir告诉你,有玄机。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wo kao kao!
这些人物形象,居然和人物心态是吻合的。
心里苍老,人就会比外表更老、更皱。
下一组镜头,一个女人来到浴室。
画面无序地旋转着,阴沉的电吉他和贝斯响起……
(屏幕前的你开始瑟瑟不安。)

接着,一个更怪的女人出现。
两人开始又像街坊、又像神经病一样的对话,一方想买东西,另一方不想卖。
偏偏又开始聊颜值……可,需要这么作妖地聊吗?
“所以我之前看起来很丑咯?”
“不,不......你看起来很漂亮”
“但这意味着我以前看起来又老又丑对吧?”

好,女店主终于同意卖了,开始血淋淋地杀鱼。
杀的那叫一个惊悚啊。

真正惊悚的还在后面。
一个个迷你小人,开始在鱼汤里钻进钻出,就和在地狱里受罪似的。

好,你正在想怎么回事,可导演才不管你怎么想。
画面一黑,又一个老人死了。
灵魂忽悠忽悠,居然像蒲公英一样飘走了。

这时,电影已经过去1/4。
主线还未知,只有潦草怪异的画风,花式怪异的配乐,病态怪异的人物。
相当意识流。
所以这种片吧,其实不怕剧透。
从头到尾的90分钟,它没有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你甚至可以从任意一个时间点开始看。
为啥?
因为这部电影的时间,不是客观时间,而是主观的——
都是导演碎片式的回忆。
所以,剧情可以想怎么魔幻就怎么魔幻。
比如,把人当虫子拍死。

一只鸟穿着海员服,说人话。

海面上出现一个巨人,比轮船还大,但下一幕……
都被装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里。

诺兰的《信条》,只是逼观众区分时间的正向和逆向。
但这部动画不止。
你得分梦境和现实,谁是活人,谁是死人,谁是真人,谁是想象。
“别试图去理解它,去感受。”
你看,逼得Sir非得说玄乎的。
但Sir是什么人。
一般实在看不懂什么片,Sir有一招就是:
挖导演(编剧)的八卦。
02
情感,痛出天际
导演维尔琴斯基,是个苦孩子。
或者说,和他同时代生活的人,很多都是苦孩子。
2018年波兰有一部艺术爱情片叫《冷战》。这片名可不是什么比喻,或者什么王菲的小丧歌。
冷战,真就是波兰一段漫长而悲催的历史。
电影里,它成了具象的画面——萧条、苦闷、陈旧,仿佛时间停止。
人民衣不遮体,穷困短视,没有生机。

冷战的历史课,这里Sir就不上了,你可以度娘“老大哥”。
动画片里,★★的阴影被化为很多痛苦的细节画面——
普通人哭,只是流泪。
但这部片里的人哭,五官会和眼泪一样,如液体般变形涌动。

普通的穷人,现实里是人。
但这部片里的人和狗一样。
随地拉撒,死后还被乌鸦啄食。

或者被剁去手脚脑袋,凹成烧鸡、烧鹅一般的造型。
被放入橱窗,分类售卖。
你懂的,这些现实里当然不存在。
与其说它们是比喻,不如说——
它们确实在导演的脑海中“发生”了,它们是封存了很多年,也不褪色的记忆伤疤。
看到这,也许你还是不知道波兰历史上发生了啥,但是。
我们都如和导演神交一般,感受到了这个国家曾经的惨剧。
但要说全然不温暖,也不是。
有,且仅有一处。
儿子与父亲去海边,画面变成了温暖的夕阳黄。
儿子游泳,父亲在一旁玩填字游戏。
说这是最美的童年画面,也不为过吧?

下一幕,美好开始崩塌。
母亲来电了,找父子俩……怎么找也找不到。
明明这暖阳就在窗外啊!
三人理应近在咫尺,还打毛电话啊。

注意,女人所在的室内色彩单调阴冷,与外面的暖阳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这种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距离,是不是暗示了亲人叛离?你想到啥就是啥,Sir不说了。)
下一幕,应该是很多年后。
儿子长大(成了巨人),再一次回到海滩。
海滩还是同一个,轮船还是同一艘,甚至连泳圈都在。
此时画面只剩一点点暖光,在远去的轮船上。

爸爸妈妈呢?
画外音响起,歌词唱得丧丧的,却饱含了对生命的渴望。
“如果你不能赐予我生命
那就让我再活一次
我们心中的爱已死
让我再活一次......”
父母离世了(Sir猜)。
只是在想象的魔幻画面中,海中的巨人儿子,还能看着父母相亲相爱。
……又瞬间驼背、衰老。
他伸出手,什么也抓不到。

于是。
他再一次慢慢潜入海水,就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
可你知道,他不会再浮出水面了。
因为海面上不会再有他的亲人。
03
只有真正伤心的人,才是它的观众
不知道你是被感动呢,还是已经开始打哈欠。
确实,这部片的受众应该是什么人?
除了波兰人能感同身受,还能有谁?
导演维尔琴斯基说,我创作此片,是因为失去了挚爱。
是的,他拍给真正经历过失去、也懂得失去的人看。
而且,也暗藏了疏导和治愈的方向。
整部动画,就是他自我疗伤的记录,充满了导演的自言自语。
到后来,你居然能从极度悲伤中,咂摸出一点积极的味道。
再悲观的现实,也挡不住他顽强的想象。
“我根本不相信死亡
所有离开了的人,离开了的
他们还没有死
他们仍然活在我的想象之中”

这想象越变越大,越变越系统。
由开始的杂乱潦草,居然变出了逻辑,变出了空间。
成了一座黑白底色的、梦境与现实交错的神奇小镇。
举个大众一点的例子,其实就像《盗梦空间》。
失去妻子的柯布,专门制造了一层梦境,留给自己的亡妻。

有人说,这终究是虚假的呀。
人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要沉迷其中?
可导演想说,不是。
自然界尽管有它的冷漠法则。
宇宙大可以对我们人类,执行最残酷的物理定律。
但在我的动画小宇宙里——
深爱的人,可以不死。
难舍的告别,可以一次次重来。
母亲,可以变成待哺的婴儿,躺在亲人的怀中。

别觉得导演钻牛角尖。
他也想离开,想遗忘,想过很多次,想得头痛欲裂——
动画中,多处出现了列车的画面。
带着温暖的光,带着美好的亲情,一次次离开悲情小镇。

看到这,我们终于恍然大悟。
这是导演真正花了14年去拍它的原因。
花14年,很多人可以拍出很多作品,经历好几种人生阶段。
但也有很多人,花了14年。
只为了走出一段痛苦的心路,找到一个光明的出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